读完李大钊的这篇文章你会对青春有更深的理解
在你看来,青春意味着什么?本期“回读百年”,分享的是李大钊100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青春》,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你会对青春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提起李大钊,想必很多人都是熟悉的。他和陈独秀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党,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927年被北洋军阀杀害。
李大钊的《青春》发表在1916年9月的《新青年》上。当时国内反对帝制的爱国主义浪潮高涨,妄图登基做皇帝的袁世凯发表取消帝制令。《青春》一文开头“春日载阳,东风解冻……”,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暗指国家现象。
青春的特质是什么?“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在李大钊看来,在宇宙无穷进化与无限延展的链条中,每一个当下都是青春。并且,青春不单单指年龄,更强调的是一种“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一种“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
在文中,李大钊从宇宙、地球之青春引申到民族、国家之青春,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历史考之,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沉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沉滞者必败;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
青春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最后,李大钊对青年人承担历史使命提出了期望,他希望青年“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实际上,将挽救民族危亡的众人寄托于青年,是晚清以来有识之士的共识,比如梁启超写出流传后世的《少年中国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李大钊与梁、陈往来密切,梁启超创办《晨钟报》(即《晨报》)后,李大钊是编辑部总编辑;他还是《青年杂志》的核心作者之一。
在《青春》一文发表3年后,被视为中国现代史开端的五四运动爆发,一大批青年人、,走到历史的前台,吹响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因此,可以把《青春》这篇文章视为青年人觉醒、青春之中华崛起的伟大预言。
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在北京前集合并举行,反对巴黎和会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青春》这篇文章中流露的对青春的赞美与期盼,以及为民族国家献身的热忱,感动着一代代青年人。著名作家王蒙在重读这篇文章时曾感慨地说:“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不是那个风雨如晦、摇摇欲坠的中国了,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当初少年精神、青春精神的回归、重现与发展、完美。”
李大钊关注青年,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每月工资120块银圆,原本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他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作党的活动经费,接济贫苦青年,而自己家里有时却无米下锅。他平时没有教授的架子,态度温和,学生们亲切地把他比作母鸡,意思是只要听到他召唤,学生们就像小鸡一样聚拢到他身边。
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邓中夏等一批信仰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都受过李大钊的影响。1918年、1919年,两次到北京,都得到李大钊的帮助。后来,曾深情地回忆说:“我在李大钊领导下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思想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
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李大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惦记着青年们,“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
回望百年,品读初心。为庆祝中国党百年华诞,讲好党的故事、故事、英烈故事,弘扬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南方日报“党史精读”南方号推出“回读百年”音频栏目,每期用100秒左右的时间,品读一封烈士书信或一段红色经典文章,讲述背后的故事。想了解更史知识,顶部右上角可点击订阅“党史精读”南方号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