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003810 发表于 2023-4-24 10:36:02

见字如面:缅怀那份情怀

  退休不久的杭报记者楼时伟在家整理旧藏,这天忽然在微信群里说:“今天淘旧货发现振德37年前写给我的一封信。”
  他说的“振德”即杭报下午版的创始人、2001年6月9日因公去世的杭州日报社原副总编冯振德。信写在32开大小的“杭州日报”信笺上,纸张已经泛黄,蓝黑墨水写成的字迹也已褪色。那时的楼时伟是杭州永安丝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根据落款时间和信封邮戳回忆说,此信应该写于1980年2月7日。信是这样写的:
  看了你的稿子,感到文字基础很好,可惜报道的点子不新,所以就不准备编了。你们厂里的生产在全系统是名列前茅的,但由于没人写稿,所以过去一直报道得比较少。我想今后你是否能承担起这个工作来。如遇什么困难我们可以互相帮助。
  一笺信纸写得平实、诚恳、亲切,那组5个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让今天的人好有一种年代感!楼时伟贴出的这封信照片在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码字晒图,累累叠叠,七嘴八舌谈起对冯振德的印象和对这封信的感慨:
  楼时伟自己则说:“当时蛮感动的,我投了一次稿,振德就来信鼓励,我后面的人生,是他给指点安排的。”是的,楼时伟后来果然就进了杭报,开始了他生龙活虎、精彩纷呈的记者生涯。他在复杂多变、诡异危险的“社会新闻”报道中,纵横捭阖,独树一帜,被杭城新闻界引为此类新闻采写编的“标杆”。即便在家庭生活中,他也是一名纯粹的“报人”,集报藏报蔚为大观,还自采自写、自编自印了一期期《家》报,退休后也不闲着,一“家”集大成,这不还出版了36期《家》报合订本《家酿的滋味》(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出版)。
  “这个太珍贵了,应该进社史馆的。”有群友对冯振德这封信的最后“归宿”提出了建议。也有说:“这样的史料应该让更多人了解、研究,这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杭报创刊60周年时,我负责社史馆的“杭报集团历程展”,曾深感有故事展品的缺乏,于是这时也向楼时伟提议:“这封信就‘充公’吧,放在更应该放的地方。”楼时伟对此欣然应诺,大家众口一词:善哉!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由冯振德信又生出了冯振德藏书。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林洁博士当年曾是下午版记者,她在群里说:“今天这里成了‘冯总专版’哈!我找到了当年冯总借我的4本新闻业务书,我既没好好学,也没及时归还,怎么办?”话中带有些许愧疚,更多的是希望冯总的这几本藏书也能物尽其用,得其所哉。群友的回答自然也是建议“充公”,由社史馆来收藏这些书最为恰当。于是几天以后,这4本书也来到了杭报集团。
  这4本书中,一本是1978年11月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编选的《对外新闻选》,共计收入各类稿件236篇,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新华社英文稿中选译出来的,是共和国一个时期的新闻佳作。此书扉页上写有“新华社浙江分社曹银康赠送”等钢笔字,并钤盖“振德藏书”朱印一枚,可见那时业界对于一本新闻作品集的看重。另外3本书均为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采访写作教研组因教学需要,在1979年3月至9月选编的《通讯选》(目录页均签有“冯振德”三字),其中入选的长江、穆青、冠西、刘白羽、魏巍、邓拓等名家的作品,也是那个时期的新闻范本。而林洁如今学成博士,当年冯振德借予学习的这些佳作美文应该也在其博采众长之中吧。
  “深切缅怀冯老师的为人品行和敬业、专业精神。”一名当时下午版的特约记者在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感念。当年这一封信、几本书,抑或数张老照片,还有一盘在杭城新闻界已下了十几年的“振德杯”围棋赛,杭报人的这些“见字如面”,无不承载着对于一位亦师亦友的同志的缅怀,并在这绵长的缅怀中,感怀杭报人的那份情怀:真诚、友爱、尚学、精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见字如面:缅怀那份情怀